柯台位先生1950年9月出生於臺灣省雲林縣褒忠鄉,自幼熱衷於塗鴉,服完兵役後因興趣自行摸索,從事木工手藝品的創作經歷近30年。其間雖有話朽腐為神奇的作品,讓藝術界嘆為觀止,但隨著時空轉換,大陸及東南亞廉價藝品的輸入,致使賴以維生的行業逐漸沒落。但經濟的壓力澆不熄滿腦子熾熱的藝術細胞,他在窮則變、變則通,又開拓藝術的第二春-石雕藝術。
由木工手藝品轉行石雕手藝品,雖材質有異、力道有別、技巧不同,但其共通點是:對藝術有旺盛的創作慾不變。用心的觀摩他人的作品,不停的嘗試比較與鑽研,終於悟出訣竅,無師自通獨創一格,打造出富含鄉土味的作品。
從事石雕的動機可溯及童年,耳濡目染父親(柯耀宗先生)蒐集、玩賞雅石 ,常自恃量能否將硬梆梆的石頭改變另一種玩法,這念頭一直啟印在腦海中久久不能忘,直到遠嫁臺北的四妹提出挑戰性的禮物,能否將父親的遺物-石頭,刻成石龜,贈送她當紀念。他不忍妹妹失望,於是姑且一試,沒想到竟刻出興趣、找到信心。原本作品是由家族收藏,想不到輾轉經口耳相傳,竟變成藝文人士的珍藏品。
10年前由於因緣際會歸皈佛門、參透佛學,得以專心於石材的鑽研,引進科技機械,結合自己的木工專長,自製所需各項工作器具,更用心的保留石材的自然率性,因此作品日益精進,雖純樸但不失典雅,雖樸實但又不失珍貴,先後在雲林縣文化中心及各地藝文活動中展出,深獲好評。而民國91年馬鳴山鎮安宮廟慶時,鎮安宮管理委員會邀請他展出作品,為展現出自己多才多藝的一面,更用心鑽研木雕、紙雕、鋁鉑雕、玻璃雕刻、繪畫等,讓展覽更臻完美。
此外,每年暑假在本鄉圖書館也應邀擔任美勞班指導老師,教本鄉小朋友們自由創作有關浮雕沙畫、蝶古巴特木器拼貼、石頭木塊組合等,啟發與豐富兒童的想像力與創造力。 參考資料:《褒忠鄉情舞動人生》(雲林縣政府),柯松德先生撰文。